第一届行业/地方院校工程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

关于会议

为汇聚工程教育智慧,推动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卓越工程师培养、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等核心议题,面向全国征集与会议主题(包括主论坛和分论坛)相关论文及工程案例。此次征集旨在精准把握工程教育真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真办法,总结宝贵的真经验,形成富有价值的真成果。诚邀各界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企业界人士积极参与!

论文/工程案例展示

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成果的“四维循证”评价模型研究--基于OBE理念

单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张润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在新工科建设与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科学评价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成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OBE教育理念为理念支撑...
2025-08-04

校企深度融合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

郭艳 (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部)   王金义 (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本文结合河北工程大学研究生部在推进科技小院、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实践基地三类平台建设发展中的探索,展示学校在推进工科、农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12345”多元产教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过程。深入阐释了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培养“回归行业、抱紧行业”指导思想下,紧密结合水利、煤炭、乡村振兴行业产业及经济社会...

2025-08-04

AI赋能电子信息类课程“四维共进”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李艳鑫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单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的背景下,电子信息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知识更新滞后、场景脱离产业、技术工具陈旧及评价维度单一等教学困境,阻滞数智时代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为此,本研究基于PBL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四维共进”教学模式。该模式借助创教融合重构动态知识图谱,突破教材滞后性;依托AI赋能的产教融合搭建虚实共生工程环境,弥合产学差距;利用AI技术打造智能工具生态,降低创...

2025-08-04

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研究

蔺海晓 (河南理工大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储备。然而,当前研究生培养评价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过程性评价缺失、主体参与度不高等,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生培养评价模式的深入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构建多元化、全过程、多主体参与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新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创新能力...

2025-08-04

面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技术中心平台构建及育人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崔满 (沈阳城市学院)

当前数字化时代,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迫切,但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脱节问题。本文以沈阳城市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依托辽宁省多校一园数字产业服务基地、易辰VR—沈阳城市学院虚拟现实大空间创新中心对《虚幻引擎设计》《虚拟现实项目开发》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支撑,以及与沈阳某三甲医院、某头部无人机企业、辽河文化研究院合作的认知障碍康复训练系统、森林防火虚拟仿真系统、辽...

2025-08-04

地方骨干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五方主体联动机制研究

韩阳 (华北理工大学)   董晶 (华北理工大学)   袁伟灿 (华北理工大学)   张彩军 (华北理工大学)   霍文杰 (华北理工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参与主体涵盖学生、导师、学校、企业和政府五个方面。为优化“五方”内部要素,挖掘内部潜力,通过“云答辩”以及学位论文“过五关”等管理举措的实践,构建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基于“选题来源”“揭榜挂帅”“成果转化”等运行实践,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依托“技能大赛”“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建设实践以及资金融合实践,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平台的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

2025-08-04

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实践

齐业雄 (天津工业大学)   陈汉军 (天津工业大学)   张雪峰 (天津工业大学)   林立刚 (天津工业大学)   张冠 (天津工业大学)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培养需突破学科壁垒与产教脱节的困境。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为实践样本,构建 “项目驱动...

2025-08-04

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3445”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体系建设

吴华伟 (湖北文理学院)   李智 (湖北文理学院)   刘祯 (湖北文理学院)   梅雪晴 (湖北文理学院)   杭波 (湖北文理学院)

面对地方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资源保障不足、生源层次差异大、师生创新能力不匹配等现实问题,本研究提出“3445”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体系,即“三融合、四定向、四双重、五强化”培养模式,以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首先,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际协同(三融合)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校内科研—企业实践”闭环培养路径。其次,依托定向科研、定向转化、定向服务、定向就业(四定向)机制,...

2025-08-04

AI赋能的煤矿特色算法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

王建芳 (河南理工大学)   于金霞 (河南理工大学)   张秋玲 (河南理工大学)

面对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进程中对算法创新人才之迫切诉求,本研究着力探索安全工程专业计算机算法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课程采用“基础性训练—应用性实践—创新性探索”三层次递进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基础层基于大模型技术开发算法动态可视化系统,降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门槛;应用层聚焦AI技术与分治策略、动态规划、贪心算法和回溯算法等经典方法相结合在煤矿安全工程中的实践应用,提供智能化...

2025-08-04

产教融合下“四阶递进”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霍明 (沈阳城市学院)   孟娜 (沈阳城市学院)

在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兴领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难以满足虚拟现实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为此,沈阳城市学院依托产教融合背景,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四阶递进”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通过岗位认知、岗位基础能力训练、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四个递进阶段,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专业的特点,...

2025-08-04

基于“学科-科教-产教”多维融合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王慧明 (沈阳工业大学)   孙兴伟 (沈阳工业大学)   赵晶 (沈阳工业大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工程领域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并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聚焦机械工程领域,深入探讨基于“学科-科教-产教”多维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学科背景局限、培养目标模糊、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阐述“学科-科教-产教”多维融合模式内涵及其重要...

2025-08-04

研究生“矩阵分析”课程的思政育人探索与实践

周峰 (沈阳工业大学)   李媛 (沈阳工业大学)   王博 (沈阳工业大学)

矩阵理论作为现代数学与工程应用的核心工具,其对应的“矩阵分析”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工程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两性一度”标准,结合“矩阵分析”课程特点,构建了“一中心、二主体、三维度、四视角”的“1234”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同时,研究创新性地设计了四维课程评价机制,通过量化指标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思政素养的可测化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本研究...

2025-08-04

三师共育产教协同卓越研究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冯博华 (广东药科大学)   黄展鹏 (广东药科大学)   刘世俊 (广东药科大学)   刘红秀 (广东药科大学)   许少波 (广东药科大学)   蔡永铭 (广东药科大学)

针对医疗器械产业对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本研究突破传统工科教育重技术轻临床应用的局限,构建“三师共育”与产教协同的创新培养体系。通过重构基础、交叉、前沿知识体系,建立教师、工程师、医师三维师资共同体,并打造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机制,形成需求导向、资源整合、成果反哺的闭环生态。构建“人工智能+”与医工深度融合双驱动体系,提出四维导向即需求、思政、创新、质量全流程培养理念。...

2025-08-04

“五元共融 AI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刘蓉 (西安工业大学)   潘永强 (西安工业大学)   周顺 (西安工业大学)

...

2025-08-04

地方高校机械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实践

周龙 (河南理工大学)   焦锋 (河南理工大学)   张登攀 (河南理工大学)   陈国强 (河南理工大学)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是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培养造就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予以支撑。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为例,全面阐释了联合培养基地的运行模式、工作方式和保障机制,系统总结了培养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的举措和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2025-08-04

卓越工程师三阶三融培养模式研究

王静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单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当下,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成为关键命题。当前工程类人才培养面临,理论与实践割裂,评级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基于协同理论,构建 “三阶三融”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操作层面,以赋能筑基,组建高校学术导师与企业工程导师动态协同团队,借 “双轮驱动”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推进载体进阶,按 “认知—仿真—实战”...

2025-08-04

行业认知-科创新-案例开发多元协同教学改革探索---以计算机学科专业硕士《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为例

曹春红 (湘潭大学)   胡凯 (湘潭大学)   李勃东 (湘潭大学)   肖芬 (湘潭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它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基于当前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本文以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性的教学改革实践,探析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如何有效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方法。研究聚焦于三个维度:首先,在教学内容层面,打破传统理论灌输...

2025-08-04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专精特新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省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

肖乾 (华东交通大学)   魏杨 (华东交通大学)   张龙 (华东交通大学)

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国家有关战略要求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地方高校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重要意义,调研了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情况,总结剖析了地方高校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特点及面临挑战;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经验,提出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专精特新”建设路径,即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特...

2025-08-04

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学院“一纵一横”思政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以江西省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

廖梦垠 (华东交通大学)

基于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地方高校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以“家国情怀、工程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为思政素养指标体系。以江西省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学院为例,立足江西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传承与装备制造强省战略(“1269”行动计划)的双重需求,“一纵”以“使命性+政治性”双核为纲,锚定服务区域重大产业...

2025-08-04

国防科技“总师型”创新人才成长影响因素-以16位总师为例

田芬 (西北工业大学)

探究国防科技“总师型”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对于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6位国防科技总师的半结构化访谈,深入研究了他们成长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为培养国防科技总师型创新人才积累了宝贵经验。基于总师视角,他们的成长受到群体特质、能力集群、高校培养、院所平台、时代机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总师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了更好地促进“总师型”创新人才的...

2025-08-03